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高中

2023-09-26 15:22:59  阅读 714 次 评论 1 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苏轼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是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

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7622ae3ea8fd9d72a114db89140ca316.jpg

苏东坡传读后感

我选的这本苏东坡传记是林语堂写的,原著是英文的,汉语版的倒是翻译过来的,林语堂先生为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真是煞费苦心。整体上,这本书的翻译还是很到位的,只有两三处翻译的很古怪。

整本书以苏东坡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中间夹杂以对其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

苏东坡生活在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统治时期,那个朝代国内太平无事,与四周的游牧民族也相安无事,像范仲淹,欧阳修这样的文坛巨匠受到重用。苏东坡很小的时候就从私塾先生那里听到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大名,深受鼓舞。

苏东坡很聪明,加上传统教学要求学生将经典抄写背诵为他的学问打下了良好基础,着才成就了一代大儒。

当苏轼与其弟苏辙熟读文学经典之时,正值其父苏洵科举铩羽而归。这一时期,苏洵有足够的时间指导两个儿子的学业。苏洵的指导对两个儿子日后的成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同弟弟苏辙一起茁壮成长。

苏门三父子于1056年来到京都汴梁参加科考,都以优等得中,期间发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当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时,阅读数日,十分欣赏文章的内容与风格,误以为是曾巩所写。最终,为避免批评,将苏轼的文章列为第二名。苏东坡考上进士时刚刚二十岁。后来,欧阳修读了苏轼的来信之后对人说:“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这句当时文坛盟主的话使苏轼一下名声大噪。

从此,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正式拉开了帷幕。

苏轼先在凤翔当了一段时间的判官,这期间便能看出苏轼处理政务的才干。在凤翔期间,因一次成功求雨,他把后园的亭子改为喜雨亭,于是便有了那篇著名的喜雨亭记。除此之外,他还到处走访凤翔周遭的名胜古迹,生活是比较如意的。但很快,一场影响大宋命运的政治实验即将开始,那就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书上是被大书特书的,尤其是他那个青苗法。而从这本传记看来,那是一个不合时宜,甚至是一个有着怪异想法的读书人的一个冲动之举。单拿这个青苗法来讲,这个法令的初衷是好的,要给农民以便利。春种时,贷给农民钱,让其购置耕种的种子和器具,而收获时再把贷款还给政府,当然是有利息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贫农物理借款,而富农则不需要贷款。这就使得执行政策时,许多地方官员为了迎合新任宰相王安石,便强推贷款。一时之间,民怨沸腾。而在朝堂之上,因为变法,王安石同所有其他大臣对立起来。而王安石为了自己的执念,挑起了党争。宋朝党争之祸由此发端,一直到宋朝灭亡。而苏轼的命运也随着党争的形势变化起起伏伏。

这本书所写的王安石变法已经超出了我从历史课本获得的认识,彻底改变我对王安石这个人及其发动的变法的看法。同时书中对苏轼命运的起伏也做了详细的解释,不同于之前社会上传说的那种简单的说法—苏轼顶撞朝廷而未被处死是因为宋朝不杀文人。苏轼之所以逃过多次被杀的命运,一是因为总有赏识他的皇后为他撑起保护伞,二是因为他那无与伦比的才华。在苏氏三父子科举高中之后,宋仁宗高兴的说:“我今日为子孙选出了两个宰相(苏轼和苏辙)。”所以,每当有小人想借皇帝的手杀死苏轼的时候,要么皇帝想起了这句话,要么有人向皇帝提起这句话。

关于王安石,书中对他的仕途也做了一番有意思的分析,说是王安石在等一个施展的机会。宋仁宗去世之后,宋神宗即位。由于宋神宗周围人的推荐,王安石得以上位,开始了变法实验。王安石春风得意,然而,其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手法却让他与所有老臣站在了对立面。而他竟不以为意,抱着“不惜一切手段达到目标”的想法继续独行,把同自己意见相左的官员罢官或外放。而推到旧臣之后,他招徕的一班势利小人为宋朝的政局埋下了隐患。

苏轼官场的运数被党争所左右。王安石变法实行之后,苏轼看到了变法对底层民众的伤害,极力反对。于是便被王安石一派硬生生搞出一个乌台诗案,没把苏轼整死,却直接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使,这次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于他人这或许是难捱的,但对苏轼则正好是鱼入大海,反而更加自在。正是在黄州期间,他有士人变为一个普通的农夫,再变为我们熟知的东坡居士。在这期间,苏轼自己种地,自己建房子,真正做起了一个农民。待生活安定之后,苏轼便与友人一道踏寻名胜,把酒言欢,写出了四篇他最精美的文章,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以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在黄州期间,苏轼开始练习瑜伽(林语堂语)和炼丹。

遭贬谪之后,皇帝还是想着这个大才的,想将苏轼调回京师,但由于小人的阻挠而未成功。此后的调任都与皇后有莫大关系,一直到其去世。神宗去世后,新皇帝幼小,仁宗的皇后(即皇太后)代为执政。此皇太后对苏轼很是欣赏,很快就将苏轼调回京师担任要职。宋朝的皇太后总是很贤惠,苏轼共经历了四个皇太后当政,而且有的皇太后还很出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神宗去世之后,新法被废除,反对变法的一派受到重用。然而奇怪的是,王安石提拔的一批小人没有被完全打倒。而此后苏轼的命运也与王安石的旧党密不可分。曾听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上台,苏轼又反对司马光完全废除变法中的各项法令,因而被司马光排挤。而从书中却看到,司马光在被召回汴京不久就死亡了。这也算我的是一个收获。

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党争并没有结束,反而又出了以理学家程颐为首的朔党、洛党和苏东坡为首的蜀党之争。苏轼一个文人,并不在意党派之争的,他只关心民间疾苦,以书生的义气论事,这就预示着苏轼官途的坎坷。回京没多久,苏轼便不由自主的卷入党争之中,尽管不想被卷入,但他不得不面对。斗来斗去,他也厌烦了,最终以他自请外调杭州太守结束。在杭州,苏轼利用太后的关系,申请到了政府的款项,修整了西湖,并将西湖的清洁水源引入到杭州百姓的家中。

这种好日子随着当政太后的去世和王安石余党的死灰复燃而结束。与太后去世几乎同时,还有那个对他关怀备至的妻子去世了,这与苏轼命运的转变赶得很巧。此后苏轼开始了更为艰难的贬谪之路。他同其他大臣被冠以破坏先皇(宋神宗)的德政为由,统统被贬官或被罢免。

这期间苏轼的贬官与他的一个老朋友关系很大,这人叫章惇。此人善于察言观色,在王安石执政期间官至副宰相,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被闲置下来,现在他以王安石新法的守护者自居,要与反对新法的人算个账。尤其对苏轼,他是一贬再贬,每次都降级,直至将苏轼贬至偏远的惠州才算称心。

而苏轼的大名是全国皆知的,他都了惠州之后,受到太守的优待,生活慢慢安定下来,旧日的道士朋友来看望他几次。他又开始自己建房子,重新过起黄州时的农民生活。待生活好转之后,他的笔又开始舞动,开始热情的歌唱生活的美好。他是那么受到欢迎,以至于他的服饰都被模仿。他的诗作被广为传颂,很快传到京城章惇那里,章觉得苏轼还是太惬意,于是再次把苏轼贬官,这下贬谪到了海南岛儋州。宋朝时期,海南岛多是原住民,没有内地的良好环境。刚到海南岛的时候,以为苏轼的名气很大,太守很是照顾,将官府的用房借给他住。但是后来章知道这事之后,就责罚了那个太守,并将苏轼赶出官府的房子。苏轼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建造了自己的简易房子。这样的日子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他的一帮好邻居和朋友,没让他挨饿。章还派人去海南岛查看苏轼的现状,而那人听了手下人的劝告,没有赶尽杀绝,草草了事。

海南岛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在内地人看来,那是个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夏天极潮湿、气闷,冬天雾气很大,秋天雨水连绵,一切东西都会发霉。在这里,苏轼遇到了神奇的道士朋友吴复古。第一次,吴给苏轼带来朝廷对于被贬大臣的处理措施;第二次,吴给苏轼带来朝廷赦免苏轼罪责的消息。

宋哲宗死后,神宗的皇后(皇太后,新皇帝的奶奶)代政,苏轼等旧臣得到了暂时的幸运,最差者获得行动自由,可自行选择自己的居住地。苏轼开始返回内地,前往他在宜兴购置的房屋。

苏轼没有被海南岛恶劣的环境征服,最后死于宜兴的家中。

苏轼一生好以诗文记事述怀,词在他的手里达到一个顶峰,成就了一代文豪;而诗词也左右了他的一生,说他随诗词起伏也不为过。有的书上这样评价苏轼:中国历史上,能够同时立功,立德,立言的只有两个半,一个诸葛亮,一个苏轼,半个是曾国藩。立功指政绩好,立德指品行端正,立言指著述丰富。苏轼是配得上的。

本文地址:https://chuaishu.com/article/210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佚名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1. 高明
    高明  @回复

    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