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这样的人:
一次聚会时,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婚后不久,女人怀孕了。一天,男人忽然不见了,如同食盐落入水中,毫无踪影可循,消失得完完全全。
接下来的40年中,她的人生目标就是寻找男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认为,自己是被对方抛弃了。因此,她开始越来越多地设想该如何报复这个男人。每天,她都会幻想很多次,一旦发现男人,如何用各种手段折磨他,如何让他声誉扫地,如何同他对驳公堂,如何让他失去所有。
她为男人设想了一百万种死法!
她恨了男人40年,孩子也跟着恨了40年。她告诉女儿,男人不是好东西,全都薄情寡义。一旦捕获女人的芳心,他们就会感觉乏味,转而猎取下一个目标。
一天,她忽然被告知:男人找到了。不过,他早就去世了,死于40年前的一场意外。
她和女儿一起来到男人坟前。女儿痛哭流涕,她漠然站立,一言不发。
有人问:“你还恨他吗?”她默默摇头,面无表情。此时,她心中一定在激烈交战:过去40年间,自己无时无刻所思所想,难道都是错的,毫无意义,完全是在浪费生命?
对她来说,这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曾提出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这种深具影响力的观点可以解释上面女人的心理。
费斯汀格认为,当一个人同时持有两种或多种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内心会产生矛盾。由于无法改变自身的行为——因为行为已经完成,或者当时的外部压力太大,于是,只好改变自身的态度。如此一来,内心的矛盾便得以消除,认知不协调得问题也解决了。
比如说,有人给你一大笔钱,让你在公众面前发表与你真实观点相反的立场,你同意了。假定其他人也对你做出同样要求,但是给你很少的酬劳,尽管此事不值得一为,你仍然同意了。哪种情况下你的认知更不协调呢?按照逻辑,酬劳较少时你的认知更不协调——因为你态度的前后矛盾缺少充足理由。因此,按照费斯汀格的理论,你的个人观点在后一种情况下会改变更多。
1959年,利昂·费斯廷格进行了一项实验,要求被测试者完成一系列枯燥无聊的工作,比如说:在木门把手上转动钉子,持续一个小时。被测试者最后获得1美元或者20美元,然后他们要去告诉那些“等待中的被测试者”这项任务很有趣。那些只获得1美元的被试者会说谎,把实验评价得很有趣,比那些获得20美元的被测试者的评价更高。
费斯廷格得出结论:那些获得更多报酬的被测试者,感到自己有充分理由用1个小时执行这个死板的任务,但是那些只获得1美元的被测试者则觉得需要为浪费了的时间做出解释,为减少自身信念和行为之间的失调程度,他们就会说这个活动很有趣。
为什么会这样呢?
1959年,美国人的年均工资收入是3855美元,就是说,一个人一天的工资只有十几美元,一小时的薪水大概2美元。对那些化费1小时获得20美元的人来说,算是捡了个便宜,所以,他们会毫无顾忌地说这件工作无聊。
对那些忙了一小时只获得一美元的人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如果把这一小时用在其它工作上,应该获得2美元,这才是市场行情。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这件工作无聊枯燥,会给人什么印象?别人肯定会偷笑:这个傻子!
所以,他们会把这件工作说得很有趣,这样才显得自己并未被愚弄。
现在也有很多有文化的骗子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比如说,培训费越高,接受培训的人越说值得——否则,花那么多钱岂不是傻子!
基于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最新研究由加州大学的艾洛特·阿伦森和桑塔·克鲁斯合作完成,研究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的不安全性行为:性活跃的学生被要求制作一张关于避孕套如何减少感染艾滋病危险的录象带。在制作完成录象带之后,一半学生被要求分组讨论为什么大学生要抵制使用避孕套,并引用他们自己不用避孕套的经验。换句话说,这些学生此时持有的观点与拍摄录像时宣传的观点并不一致:他们必须向自己开战。
这就像一个男人,前一分钟公开宣称自己主张男女平等,后一分钟在公开辩论中证明男人是一家之主,并且,要以自己在家中对妻子的实际行动来证明男人理应是一家之主。
参与制作录象带的另一半学生则没有进行以上讨论。当给所有学生购买避孕套的机会时,比起仅制作录象带的那组,参加讨论的被测试者中有92%的学生说他们每次性交都用避孕套,而另一组只有55%。
这是一个认知不协调理论应用的典型范例——你越是被迫面对自身信念和行为间的矛盾,越会感到认知不协调,因此越有改变行为的动机。
作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积极倡导者,阿伦森强调了这一理论在真实生活中改变人们行为时的重要性,他解释道:“我们大多数人终日做着矫饰行为,因为我们会自我蒙蔽,但如果有人来强迫你面对这种行为,恐怕你就无法对此付之一笑了。”
当两种认知之间存在矛盾时,人们往往会试图调和这种矛盾。而在调和的过程中,自身的认知会发生变化,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让人感觉观点同行为并不矛盾。而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往往并非从善如流,不是更正不当的观念,而仅仅是让观点和行为一致起来。
很多公司常利用这种认知心理辅助销售。比如说,宝洁和通用食品这样的大公司经常发起“少于25、50或100字”的征文比赛。这些比赛看上去大同小异,都是要求参赛者写一份简短的个人声明,以“为什么我喜欢……”开头,接着便极力吹捧该公司的某种商品,不管这种商品是蛋糕还是地板腊。这些公司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获胜者可以得到丰厚的奖品。一般人不明白,这些公司究竟能从这种活动中得到什么。通常,参赛者无需购买该公司的任何商品,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比赛。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很多公司却乐意支付巨额费用,将这种比赛一届接一届地举办下去。
现在,你终于理解了:在写征文的过程中自身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这个品牌,从而形成不用思考就购买的行为——原来,这也是一种营销手段。
在“认知失调”理论中,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主动性!就是说,被测试者必须负有责任感。如果是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你会体验到认知不协调;如果是在他人强迫之下做出选择,就不会对行为产生责任感,因而也就不会产生认知失调。
回到文章最初,那个女人的行为是主动做出的,要她承认自己错了,冤枉了丈夫,非常困难——40年的行为,如何解释?
不过,那个女人的孩子却不会像母亲一样矛盾,因为她是被动的,她所获取的信息都是母亲强加的,她并没有亲身体验,因此,她头脑中的恨意没有牢固的基础。这种情况,就像很多人曾被这样教育:万恶的资本主义是人吃人的社会,身临其境却发现近乎天堂。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佚名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