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继《为何家会伤人》之后,有关自我、自恋和关系的又一重磅作品。独创自我认知工具“人性坐标体系”,帮读者用直观、可执行的方法衡量自己的心灵健康程度,或一份关系的健康程度。通过这一工具认识自我、找到问题症结。深度剖析情绪内耗根源“全能自恋”,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内心,识别和摆脱情绪操控;培养读者建立自己与人、事物和世界的深度关系的能力,从而拥有做成事的能力、爱的能力。真正帮读者活得真实、松弛、实现最根本的疗愈。下是武志红《深度关系》的读书笔记:
一、全能感与全能自恋
全能感的四个基本变化:
全能自恋:认为自己是全能的神,世界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转。例如,婴儿时期的孩子饿了就会哭,期待立刻被满足,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自己的需求应该马上得到回应,世界是围绕着他们的意愿而存在的。
全能暴怒:当意愿被拒绝时,全能自恋者会从神变成魔,生出毁灭欲。比如,孩子想要某个玩具但被父母拒绝,可能会大发脾气、哭闹不止,甚至出现摔打东西等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彻底无助:暴怒不能表达时,会转过来攻击自身,让自己陷入不能动弹的状态。就像有些人在遇到挫折或愿望无法实现时,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和沮丧,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进而失去行动的动力。
被害妄想:在不能动弹时,会觉得所有不顺都是外界的魔鬼害的。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没有得到晋升,可能会认为是同事或上司故意针对他,而不反思自己的问题。
全能自恋的影响及表现:
卓越强迫症:持有 “不卓越,不配活” 的基本逻辑,总是追求完美和极致,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要求过高。比如,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必须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否则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强大恐惧症:可能是家人不允许其在自恋维度上的位置比他们高,或者整个家庭都处于自恋维度的低位,导致个体害怕展现自己的强大。例如,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但父母却总是打压他,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害怕继续取得好成绩,担心超越父母会引发不好的后果.
权威恐惧症:多发生在自恋的父母所生的孩子身上,父母在社会上压抑的自恋情节,会在孩子面前释放,既希望孩子优秀,又害怕孩子比自己优秀。这样的孩子在权威面前会非常温顺,不敢挑战权威。比如,有的孩子在老师面前总是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提出.
投入困难症:这类人常有 “如果我能全力投入,一定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 的逻辑,从而导致他们难以真正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因为害怕投入后没有达到预期的非凡成就,会损害自己的全能感。比如,有些人一直想写一部伟大的小说,但总是停留在构思阶段,不敢真正开始动笔,担心写出来的作品不够好.
状态幻觉:一个人不能投入甚至无法开始做一件事情,是因为觉得自己的状态不好,认为只要状态好了,事情就可以轻松、完美地搞定。这其实也是全能自恋的一种表现,过度期待自己像神一样,在状态好时能立即、完美地掌控外部世界.
二、深度关系的建立
关键要素 :
持续投入:建立深度关系需要时间和精力的累积,只有不断地投入,才能使与事物的关系日益深厚。比如,学习一门乐器,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投入,才能真正掌握演奏技巧,与乐器建立起深度的联系。
放下自恋想象: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事物之上,而是要尊重事物本身的真实规律。比如,在一段友谊中,不能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为中心,要尊重朋友的个性和选择,才能建立起深厚而健康的友谊。
能力与深度关系:能力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副产品。当我们与事物建立起深度关系时,我们会逐渐掌握它,而这种掌握并非是因为个人的厉害,而是因为我们能够臣服于事物,放下自恋,放空自己,与事物相遇。例如,一位优秀的厨师,之所以能够做出美味的菜肴,是因为他与食材、烹饪工具等建立了深度关系,了解它们的特性和规律,从而能够发挥出食材的最佳风味.
三、人性坐标体系
武志红在书中创新性地提出了 “人性坐标体系”,将自恋维度与关系维度交织在一起,分别作为纵坐标和横坐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思考框架. 通过这个体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互动的复杂性,帮助我们衡量心灵健康程度和关系的健康程度,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在关系中的位置和状态,进而建立更加平等、健康、深度的关系.
四、巨婴与圣母的共生关系
在某些关系中,会出现巨婴与圣母的共生现象。巨婴期待着全然地被满足,而圣母则要求自己全然地去满足巨婴,这是一种全能自恋级别的关系。例如,在一些恋爱关系或亲子关系中,一方可能会过度依赖另一方,而另一方则会过度付出,形成一种不健康的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会导致双方的情感和心理受到伤害.
五、走出全能自恋,建立深度关系的意义
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创造力:摆脱全能自恋的束缚,走向深度关系的大地,能够让我们体验到真实、有情有义的人际互动,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同时,在深度关系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五、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
疗愈自我:和真实世界构建深度关系,是一种最根本的疗愈。当我们能够放下自恋,与他人、与事物建立起深度而真实的连接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从而治愈内心的创伤,实现心灵的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武志红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