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惠能
佛不问因果,度有缘之人。
佛曰:世间万物皆由缘而起,随缘度化。想来,世间之人,与佛的缘分,是如此。红尘与佛界,原只是一扇门的距离。无缘之人,任你穷尽一生,踏遍山河,也无法抵达般若之门;而有缘之人,或许只需一个低眉,一个回首,便可以在一阵清风,一盏清茶中了悟禅机,明心见性。
记忆中的六祖惠能,如一盏青莲,端坐于佛前,莲台之上,他目光慈悲,度化众生。他的身体,流淌着佛的血液;他的思想,浸润着佛的灵性。所以,宿命只给了他一段短暂的红尘游离,他便挥手诀别,从此,皈依佛前,从一粒渺若微尘的芥子修行成为禅宗六祖。在佛前,他度化成莲,誓与红尘相决绝。
六祖惠能的出生,求法,得授衣钵无不流淌着无处不在的佛缘。相传,惠能的母亲“感异梦,怀妊六年,生能。”他出生的时候毫光腾空,异香满室。这样的孩童,出生,便注定了以后的非凡。他的母亲怀胎六年,而后来他继承五祖弘忍的衣钵成为中国禅宗六祖,这也许就是命定的因果吧。
惠能三岁丧父,长大后以采樵养母。他是天生具有佛性的人,所以能够闻经悟道,在市集卖柴的时候,他听见一客念诵《金刚经》,当即开悟,随后,他安置好老母,便毅然的舍弃了五蕴红尘,纷坛世相,来到清净的菩提道场东禅寺,从此做了佛前的一粒芥子。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佛法,然而缘分的绳索早已将他们牵引,所谓缘定三生,几句经文,就唤醒了他心中前世的记忆。也许,他的前世就是佛前的一盏油灯,而今生,又注定要做那个佛前燃灯人。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恍惚中,似乎看见,一切来去,皆有缘由,一切缘由,皆为因果。惠能来到东禅寺求法,五祖却因不知他的慧根如何,便说他是那未开化的南蛮子,不愿留他在此求法。只是惠能是与佛法有缘之人,他当即便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听了,暗暗赞赏,但是五祖没有立刻让惠能剃度出家,而只是差遣惠能去破柴踏碓。五祖的做法用心良苦,或许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决定要将衣钵传授给惠能,只是他仍旧需要历练。
八个月后,弘忍为了选出衣钵的继承人,便让门中弟子各写一偈子,表达自己对禅宗真意的理解和领悟。弘忍的大弟子神秀立即做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一出,便广受赞誉,就连弘忍也不住称赞。然而当时在寺里名不见经传的惠能却另作一偈写于神秀偈子的旁边,偈语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偈语将世间一切视为空无,在他的眼中,空无观被推到了极致。佛家讲“四大皆空”,“空”亦是禅宗的不二法门,惠能的偈语中,连尘埃也成了无物,而神秀却要时时勤拂拭,才能使自己不惹尘埃。神秀与惠能,谁的境界更深,谁的悟性更高,从这两首偈语中,自见分晓。
五祖弘忍吟下一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随后,便将衣钵传给惠能。惠能有慧根,具有佛性,所以,他的偈子明心见性,直指空无。大乘佛法讲顿悟,惠能的一生,也许就是这样顿悟佛法,他不需要刻意的修行,万法皆空,看透空明,即是一切。佛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神秀等人,一生都执着于五象,执着于因果,即使修行千年,也无法了悟禅机,淡然心性。
惠能后来到曹溪宝林寺,弘扬禅宗,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南宗”后来成为中国禅宗正统。惠能与孔子和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想,无论是否是佛门弟子,对这首偈子,都不会陌生。惠能圆寂后留下《坛经》,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他的偈语,明心见性,不惹尘埃,他并非是想要俗世的你我都抛却万丈红尘,遁入空门,而是希望红尘的你我,淡然心性,清简自持,少一些贪念与执妄,多一份禅心与般若;他希望,世间之人,处繁华而不喧嚣,落红尘而不世故,让喧嚣的红尘成为菩提道场,在原本平常的日子里,和佛祖共修一剪菩提的光阴,持一颗淡然的心,清醒从容,自在安宁。
记得前些日子,我去山中寺庙请经,寺里的师父问我为何,我说:佛不问因果,佛度有缘人。就这样,我进入了藏经阁,进去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六祖惠能的偈子。那一方端砚,一只素笔,便将他的故事连同他的偈语写进经卷,随着岁月的风沙,流传千年。想来,我与六祖惠能亦是有缘,我的俗姓便是惠,只因这一字,我便相信,这是命定的因果,命定的佛缘。否则,藏经阁经书万卷,我第一眼看见的又怎会是六祖惠能的《坛经》,历代僧人写下的偈语不计其数,我又怎会独独对他的偈语一见清心。也许,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是,我依旧感谢,在烟火迷离的红尘,得遇佛法,在莲花开合的角落,找到慈悲。
菩提本无树,万象皆由缘。只要内心足够安宁,喧嚣的红尘亦可成为宁静的菩提道场。愿世俗的你我,淡然心性,清简自持,在繁华中守住真淳,在每一个缘来缘去的日子里,淡看一阵清风,一弯明月。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佚名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