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焱《把思考作为习惯》读书笔记

2022-06-15 08:09:44  阅读 6774 次 评论 1 条

思考作为习惯》作者是韩焱,作为一个世界前沿思想的连接者以及助推者,湛庐创始人韩焱在长达20年的职业生涯中,引进了各个领域理论奠基人的重要作品,其中不乏像丹尼尔·卡尼曼这样的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库兹韦尔、戴曼迪斯这样的全球知名趋势专家,还包括众多知名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等。 在这个过程中,她将这些前沿思想消化、吸收,并内化成了一个系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思维工具箱,也就是——把思考作为习惯。这个思考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自己的“元无知”状态,锻造自己的“学习力、规划力、决策力、创新力、习惯力”,不断连接他人,掌握多元的思考工具,学会像交响乐团指挥家一样应对复杂系统。

8644ebf81a4c510fe8647a1421350b27d52aa596.jpeg

阅读虽然能帮我们获取知识,但思考才能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

想成为有能力、有影响力、能推动世界向善的人的话,一定要养成思考和反思的习惯。

前言 你的思维能力,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好的思维工具能极大地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在面对复杂抽象的问题时,思维工具能让知识发挥出更大的效能,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事半功倍。

我相信,只有从“把思考作为方法”“把思考作为答案”真正转变为“把思考作为习惯”,才能更好地探究问题的本质。

想要解决复杂问题,想要先人一步看到未来,想要和伟大的思想共同进化,都要做到把思考作为习惯,成为思想界的关键物种。

第一部分 想做好任何事,都要先打破自己

真正可怕的是“元无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大脑形成了一种新的学习和记忆机制:那就是更少地记忆,更快地遗忘。

有一样东西你没法上网搜索,那就是你脑海里并不存在的观点。

一个有盖子的水杯,是永远不可能装满的。

损失某样东西让我们难过的程度,要数倍于得到同一件东西让我们快乐的程度。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会认为损失更难以忍受,当我们对盈亏进行直接的比较或者权衡时,“亏”似乎比“盈”对我们心理的影响更大。

把复杂纷乱的人生百态,简化成最直观的选择题。永远聚焦最关键的任务,就能让你免受感性因素的干扰,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反过来想,永远要反过来想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团队合作之后,大家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变得过于趋同,这就会导致一些不同的声音被屏蔽、被忽视。

在面对每一个决策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错的,只有用全局视角,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的前提下,本着“可能犯错”的觉悟再做出决定,这个时候的勇敢才是有意义的。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获得面试机会的可能性上,帅气的男性比一般的同性求职者要高出一倍,但是漂亮的女性获得面试的机会却比长相一般的女性更少。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把视线停留在那些别人故意留给我们看的地方。让自己站得远一些,从更宽广的视野观察、分析和思考,就能发现光环下隐藏的人、事、物的本质,以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

手里拿个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俄罗斯方块效应告诉我们,大脑非常容易陷入某种看待世界的模式之中不能自拔。

看到同样情景或者听到同样对话的两个人,实际上却可能“看到”和“听到”不同的东西,给出不同的解读,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各自期待什么

视角的多样性,是帮助你取得事业成功的最佳助力。找到一个正确的视角,是你面对任何问题时要做的第一件事。

成功并非终点,失败也绝非末日,重要的是继续前行的勇气

防御式思维带来的问题可不仅是悲观、惧怕失败,它甚至会让人掩盖自己犯下的错误,让错误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最终酿成大错。

当一个人的社会参与系统被激活时,引发的态度是接纳,而不是防御,这时人就处于开放式思维起作用的状态。

一个拥有开放式思维的人,不仅能够打开自己的思维,也能在沟通协作中,激发周围的人形成开放式思维。

人和人最大的差距是认知,而最宝贵的分享则莫过于思维逻辑的传递

你之所以觉得一件事情难,是因为这件事情还没有成为你的习惯。

第二部分 构建成长框架,为职场进阶打牢基础

最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能利用你知道的东西做什么。

人的认知能力在一天之中的波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高峰期、低谷期和反弹期。在高峰期,人们敏锐、警觉,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个时候适合处理分析型问题,比如解决数学和逻辑问题,写报告,参加考试等。而在低谷期,人们的认知能力会下降,注意力、警觉性和分析能力都不足,但创新和创造力会变得旺盛起来,适合处理创意型的和需要洞察力的工作,比如学习艺术类活动或者进行创意型写作、头脑风暴会议等。

在这个知识无限增长、知识获取快速便捷的时代,为了避免陷入“无知而不自知”的状态,你能够做出的最大努力,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警觉的乐观主义者,一方面要对自己可能的无知状态或无知的领域,保持警惕的态度;另外一方面则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洞察能力,保持乐观的态度。

追求大目标和实现小目标不仅不矛盾,还是缺一不可的共存关系。

心理学家把我们想要达成的大目标称为“延展目标”,把我们为了达成大目标而分解出的一个个小目标称为“中心目标”。你只有先缩小注意力聚焦的范围,才能有效地扩大能力范围

构建规划力,就是培养将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的能力,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目标上,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小目标,再去衡量自己与大目标的距离缩短了多少。

好决策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迭代出来的

要想让自己的道歉更有效,对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在问题发生一小段时间之后再道歉效果最好,这样能给双方都留下相对充足的反应时间。

如果我们能够尽量缩减决策与执行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观察和判断上,就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

我们需要牢记:随意行动并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只有正确的决策才能。想要获得满意的结果,就要给观察和判断留下充足的时间,有时候,多一秒钟的观察与思考也许就能改变一切。

一个有效的道歉通常包含四个部分:认错、解释、自责以及尽可能地进行补偿

创新不是无中生有的顿悟,而是厚积薄发的涌现。

所谓的潜念,就是一个人局限于既定的概念,透过单一的视角来审视世界,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很难注意到新变化和新迹象的产生。

创新的关键就在于“混搭”,把已有的元素或者模块打散之后重新组合,这样就能催生新的创意。

习惯是不能被消除的,它只能被替代。只要你坚持“一次只解开一个结”的原则,那就不怕问题多,也不怕问题复杂,必定能促成自身的改变

你要做的是去构建一种新的习惯,用“要做什么”替代“不要做什么”,这样才能促成改变。

第三部分 不断连接他人,升级你的职场影响力

在未来,随着棘手工作越来越多,最容易取得成功的不是个人能力最强、最努力的人,而是最擅长连接他人的人。

更高层次的互惠,是彼此优势的互补,是与合作伙伴的互相成就

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做,我们自己就要先怎么做,而不是别人曾经这样做了,我们才去做。有说服力的人都懂得:先给予,而不是先索取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该处心积虑地去算计谁能带给自己最大的好处,也不必“舍近求远”地追求那些高不可及的人脉和资源,而是更应该考虑如何去寻找那些值得信赖且具有独特优势的伙伴,和他们互相扶持、互相成就。

一个新组建的团队要想快速提升凝聚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项小任务,取得一点小成绩,这份成功能为团队营造出一种融洽的氛围,提升团队成员间的认可度和配合度。

所以,想要不受到负面影响,关键是要跳出情境,进而驾驭情境,让它为你所用

每个框架都是一种世界观,语言的作用就在于承载或者唤起这些观念。

要想把你的观念传达给别人,让别人理解你的观点、接受你的提议,就千万不要使用对方的语言来阐述问题,而是要用自己的话,通过语言把他带进你设置好的框架,替换掉他头脑中原有的框架,以此来打造你的“沟通主场”,掌握对话的主动权。

说服别人靠的不是智慧,而是情感

第一种能力是共情,它可以让你了解别人源自本能的喜好和厌恶,帮你自然而然地了解别人最关心什么,找到开启合作的关键点。

第二种能力是换位思考,它能帮你做到内外协调,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与他人和谐相处。

共情是一种情绪感知能力,侧重于感觉,它有助于帮助你建立持久的关系,化解沟通中的矛盾。而换位思考是一种认知能力,侧重于思考,它能帮你在沟通的双方之间进行恰当的校准,让双方调整到和谐一致的状态,维护双方各自的以及共同的利益。

第四部分 心理能量是第一生产力

技能和经验只能决定你一时的成败,而心理能量则决定了你一生的成败。

理智战胜不了情绪,只有情绪才能战胜情绪

表现出情绪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积极情绪不仅能让你更快乐、更幸福,还是高效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能帮你充分施展才华和魅力。

当你的全部注意力都聚焦在某些事情上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时你其实已经陷入“稀缺”心态。

要让自己像向日葵那样,始终面对阳光,怀抱着积极心态看待这个世界,不断积蓄正向的心理能量。

在工作中,你不仅要学会主动表达脆弱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还要注意观察你的同伴,留意他们发出的脆弱信号,建立起一个“脆弱环”。

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它们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目的是保护我们、帮助我们,而不是伤害我们。

知道为何而战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光是物质激励,就是雇佣军,雇佣军作战,有时候比正规军厉害得多。但是,如果没有使命感、责任感,没有这种精神驱使,这样的能力是短暂的,只有正规军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他能长期作战。

第五部分 用交响力应对复杂系统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很多个模型。你还必须把你的所有经验,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放到构成这些模型的网格上。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你想要得到正确的答案,就需要搜集数据,整理相关信息,掌握必要的知识,然后用智慧选择和应用相关的知识。这就是应用模型思维的整个过程。

拥有最好想法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从别人那里获取想法的人。推动变革的并不是最坚定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与志同道合者相处的人。最能激发人的并不是财富和声望,而是来自同伴的尊重和帮助。

行动并不会换来回报,只有正确的决策才能

股神巴菲特就曾说过,他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延迟决策。他说:行动并不会换来回报,只有正确的决策才能。因此,需要等待多久,我们就等待多久。

关键性的顿悟往往会出现在你放松的时候,而很少出现在专心思考的时候。

适度的分心和休息,可以帮助你孵化出破解难题的新思路。

所谓疯狂,就是重复做同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

本文地址:https://chuaishu.com/show/1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韩焱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1. 芭芭拉
    芭芭拉  @回复

    人和人最大的差距是认知,而最宝贵的分享则莫过于思维逻辑的传递。